Philippe D'Avignon Gallery
来自台湾、印尼与新几内亚的部落艺术
菲利浦・达维侬画廊由热爱民族学的法国人菲利浦主持,他常年居住在台湾,并探索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已有二十五年以上。他长期致力于研究、记录,并与居住在山区的众多部落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联系。
本画廊展出的部落艺术品,主要来自他多年积累的重要私人收藏。这些藏品得益于他与台湾研究人员和民族学家的长期合作,以及对台湾、日本和国际历史藏品的收购。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物直接来自他在传统部落中结识的原住民家庭。
部分文物曾在旧村落中进行过细致的实地研究,以追溯其来源、仪式性或社会性功能,有时甚至能重新建立与其所属家族的联系。
TAIWAN TRIBES
点击地图区域,探索台湾各地的原住民族。
平埔族
“平埔”一词指的是居住在台湾西部和北部沿海及平原地区的各个部族。这些部族超过十五个,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噶玛兰族、凯达格兰族、邵族与西拉雅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平埔族是最早与汉人接触的原住民族,因此深受汉文化影响。
如今,平埔族人口已大多融入台湾社会,大多数人甚至不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族群。
排湾族
排湾族人口超过85,000人,以其丰富的艺术传统闻名。
他们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社会结构严谨,包括头目、氏族、贵族和平民。家庭财产依照长子/长女继承制度传承,无论性别,皆由最年长的孩子继承。
服饰、住宅与雕刻上均装饰有精致的图腾纹样。排湾族的“三大文化宝藏”为陶器、琉璃珠与青铜刀。祖灵崇拜在排湾族的信仰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与氏族起源的观念密切相关。
泰雅族
泰雅族人口超过100,000人,以其精美的织布技艺和传统的面部刺青文化而著称。
他们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族群,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根据地区不同,泰雅族的语言和习俗也存在差异。
过去,面部刺青是泰雅族的重要文化习俗:女性的刺青象征其精于织布,男性的刺青则代表其战斗能力。织物图案常见菱形纹样,象征祖灵之眼或其保护之力。社会生活遵循祖先的教导——称为 gaga(或 gaya)。泰雅族也坚信名为 rutux 的超自然灵体。
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超过13,000人,以其严格的男性训练制度著称。
他们主要居住在台东纵谷南部的平原地区,集中于台东市和卑南乡。
17世纪时,南王部落因严格的青少年训练制度而闻名,被认为拥有最强的战士。训练主要在青年会所及其周围进行。
卑南族文化特色包括青年会所制度、刺绣、花环和巫术。最重要的节庆为年度祭典,其中包括猴祭和大猎祭,这些仪式也是年轻男性的成年礼考验。
鲁凯族
百合花在鲁凯族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女性的贞洁与男性的勇敢。鲁凯族人口超过15,000人。
他们居住在台湾中央山脉的南部地区。根据族人传说,祖先最初在东海岸登陆,后翻越中央山脉迁至屏东县的旧好茶部落与雾台乡。
鲁凯族传统社会为父系继承,并分为贵族和平民阶级。家产由长子继承。在特殊仪式中佩戴白色百合象征女性贤良或优秀猎人。
达悟族
雅美族(达悟族)人口超过3,500人,是台湾唯一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原住民族。
“雅美”一词由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命名,但近年来族人多改称为“达悟”。
达悟族居住在台东县外海的兰屿上,分布于六个村落,是台湾唯一以海洋捕鱼为文化核心的族群。
他们建造传统木舟与半地下房屋,飞鱼文化是其生活核心。与其他原住民族不同,达悟族不进行狩猎。他们与太平洋的密切关系体现于信仰、建筑、造船与日常用品之中。
阿美族
阿美族人口约为200,000人,是台湾原住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
主要分布于中央山脉东侧、花东纵谷及台湾东部沿海平原。大多数阿美族部落位于平原地区,靠近海岸或沿河而建。
阿美族传统上为母系社会,劳动与权力依性别划分。男性也依照年龄层级来分配工作。每年七月至八月举行的丰年祭,是阿美族最著名且最具文化意义的传统仪式。
赛夏族
赛夏族人口超过7,000人,以其独特的传统仪式——Pas-ta’ai(矮灵祭)最为著名。
赛夏族分布于新竹与苗栗县交界的山区。由于与泰雅族和客家人接壤,赛夏文化受到两者影响。
赛夏族的姓氏多取自自然界事物,如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传统上,赛夏族有刺面文化:女性刺额头,男性刺额头和下巴,有时也刺胸部。
Pas-ta’ai 是赛夏族最重要的祭典,每两年于十一月或十二月举行一次,持续三夜。此仪式源自一个传说,用以纪念曾与赛夏族共处并传授精神知识的一群矮小民族。
邹族
库巴(kuba)是邹族的政治与仪式中心,邹族人口超过6,500人。
他们主要聚居在嘉义县的阿里山乡,另外在南投县信义乡以及高雄县的桃源和三民乡也有邹族社区。
邹族以擅长狩猎著称,传统上使用兽皮制衣。其社会为父系结构。较大的部落设有“库巴”,即男子集会所,是进行政治决策、传授狩猎与战斗技巧及口述历史的重要场所。重大仪式,如战祭(Mayasvi),也在库巴举
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超过13,000人,以其严格的男性训练制度著称。
他们主要居住在台东纵谷南部的平原地区,集中于台东市和卑南乡。
17世纪时,南王部落因严格的青少年训练制度而闻名,被认为拥有最强的战士。训练主要在青年会所及其周围进行。
卑南族文化特色包括青年会所制度、刺绣、花环和巫术。最重要的节庆为年度祭典,其中包括猴祭和大猎祭,这些仪式也是年轻男性的成年礼考验。
TAIWAN TRIBES
点击地图区域,探索台湾各地的原住民族。
平埔族
“平埔”一词指的是居住在台湾西部和北部沿海及平原地区的各个部族。这些部族超过十五个,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噶玛兰族、凯达格兰族、邵族与西拉雅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平埔族是最早与汉人接触的原住民族,因此深受汉文化影响。
如今,平埔族人口已大多融入台湾社会,大多数人甚至不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族群。
排湾族
排湾族人口超过85,000人,以其丰富的艺术传统闻名。
他们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社会结构严谨,包括头目、氏族、贵族和平民。家庭财产依照长子/长女继承制度传承,无论性别,皆由最年长的孩子继承。
服饰、住宅与雕刻上均装饰有精致的图腾纹样。排湾族的“三大文化宝藏”为陶器、琉璃珠与青铜刀。祖灵崇拜在排湾族的信仰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与氏族起源的观念密切相关。
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超过13,000人,以其严格的男性训练制度著称。
他们主要居住在台东纵谷南部的平原地区,集中于台东市和卑南乡。
17世纪时,南王部落因严格的青少年训练制度而闻名,被认为拥有最强的战士。训练主要在青年会所及其周围进行。
卑南族文化特色包括青年会所制度、刺绣、花环和巫术。最重要的节庆为年度祭典,其中包括猴祭和大猎祭,这些仪式也是年轻男性的成年礼考验。
泰雅族
泰雅族人口超过100,000人,以其精美的织布技艺和传统的面部刺青文化而著称。
他们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族群,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根据地区不同,泰雅族的语言和习俗也存在差异。
过去,面部刺青是泰雅族的重要文化习俗:女性的刺青象征其精于织布,男性的刺青则代表其战斗能力。织物图案常见菱形纹样,象征祖灵之眼或其保护之力。社会生活遵循祖先的教导——称为 gaga(或 gaya)。泰雅族也坚信名为 rutux 的超自然灵体。
鲁凯族
百合花在鲁凯族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女性的贞洁与男性的勇敢。鲁凯族人口超过15,000人。
他们居住在台湾中央山脉的南部地区。根据族人传说,祖先最初在东海岸登陆,后翻越中央山脉迁至屏东县的旧好茶部落与雾台乡。
鲁凯族传统社会为父系继承,并分为贵族和平民阶级。家产由长子继承。在特殊仪式中佩戴白色百合象征女性贤良或优秀猎人。
达悟族
雅美族(达悟族)人口超过3,500人,是台湾唯一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原住民族。
“雅美”一词由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命名,但近年来族人多改称为“达悟”。
达悟族居住在台东县外海的兰屿上,分布于六个村落,是台湾唯一以海洋捕鱼为文化核心的族群。
他们建造传统木舟与半地下房屋,飞鱼文化是其生活核心。与其他原住民族不同,达悟族不进行狩猎。他们与太平洋的密切关系体现于信仰、建筑、造船与日常用品之中。
阿美族
阿美族人口约为200,000人,是台湾原住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
主要分布于中央山脉东侧、花东纵谷及台湾东部沿海平原。大多数阿美族部落位于平原地区,靠近海岸或沿河而建。
阿美族传统上为母系社会,劳动与权力依性别划分。男性也依照年龄层级来分配工作。每年七月至八月举行的丰年祭,是阿美族最著名且最具文化意义的传统仪式。
赛夏族
赛夏族人口超过7,000人,以其独特的传统仪式——Pas-ta’ai(矮灵祭)最为著名。
赛夏族分布于新竹与苗栗县交界的山区。由于与泰雅族和客家人接壤,赛夏文化受到两者影响。
赛夏族的姓氏多取自自然界事物,如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传统上,赛夏族有刺面文化:女性刺额头,男性刺额头和下巴,有时也刺胸部。
Pas-ta’ai 是赛夏族最重要的祭典,每两年于十一月或十二月举行一次,持续三夜。此仪式源自一个传说,用以纪念曾与赛夏族共处并传授精神知识的一群矮小民族。
布农族
布农族人口超过70,000人,以其独特的复音合唱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他们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分布于中央山脉东西两侧,海拔约在1,000至2,000米之间。历史上,布农族经历了多次重要迁徙,部落传统上分散于偏远的山区。
布农族使用象征符号制作历法,以记录重要的农业与狩猎活动。他们的重要祭典包括射耳祭和播种祭。在播种祭期间,会演唱 Pasibutbut(为丰收祈福的祈祷歌),这种复音合唱形式受到众多音乐理论学者的高度关注。
邹族
库巴(kuba)是邹族的政治与仪式中心,邹族人口超过6,500人。
他们主要聚居在嘉义县的阿里山乡,另外在南投县信义乡以及高雄县的桃源和三民乡也有邹族社区。
邹族以擅长狩猎著称,传统上使用兽皮制衣。其社会为父系结构。较大的部落设有“库巴”,即男子集会所,是进行政治决策、传授狩猎与战斗技巧及口述历史的重要场所。重大仪式,如战祭(Mayasvi),也在库巴举
本網站所展示的所有照片皆為原創作品,受智慧財產權法律保護,並為 Galerie Philippe d’Avignon 獨家所有,惟不包括由宮川次郎於1930年拍攝的薩滿照片。未經事先書面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複製、傳播、修改或全部/部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