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e D'Avignon Gallery
來自臺灣、印尼與新幾內亞的部落藝術
菲利浦・達維儂畫廊由熱愛民族學的法國人菲利浦所主持,他在台灣生活,並已探索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逾二十五年。他長期投入於研究、記錄,並與位於山區的諸多部落建立了深厚且持久的關係。
本畫廊所展示的部落藝術品,主要來自他歷年累積的重要私人收藏。這些藏品源自他與台灣研究學者與民族學者的長期合作,以及對台灣、日本和國際歷史藏品的收購。其中相當一部分,更是直接來自他在傳統部落中所結識的原住民家庭。
部分文物曾在舊部落中進行過細緻的田野研究,旨在追溯其來源、儀式或社會功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重新建立與其所屬家族的聯繫
TAIWAN TRIBES
Découvrez les différentes tribus indigènes de Taïwan en cliquant sur les zones de la carte.
平埔族
「平埔」一詞指的是居住在臺灣西部與北部沿海及平原地區的各族群。這些族群超過十五個,其中較為知名的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邵族與西拉雅族。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平埔族是最早與漢人接觸的原住民族,因此深受漢文化影響。
如今,平埔族人口已大多融入臺灣社會,多數人甚至不再自認為屬於此一族群。
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超過13,000人,以其嚴謹的男子訓練制度著稱。
他們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的平原地區,主要聚居在台東市與卑南鄉。
17世紀時,南王部落因擁有嚴格的青年訓練制度而聞名,培養出最強壯的戰士。訓練多在青年會所及其周邊進行。
卑南族文化特色包括青年會所制度、刺繡、花環與巫術。最重要的慶典為年度祭典,包括猴祭與大獵祭,這些儀式同時也是男性成年禮的重要考驗。
排灣族
排灣族人口超過100,000人,以其豐富的藝術傳統聞名。
他們主要分布於台灣南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區,社會結構嚴謹,包含頭目、氏族、貴族與平民。家庭財產依據長子/長女繼承制度傳承,無論性別,皆由最年長的孩子繼承。
服飾、住宅與雕刻上皆裝飾有精緻的圖騰紋樣。排灣族的「三大文化寶藏」為陶器、琉璃珠與青銅刀。祖靈崇拜在排灣族的信仰中占據核心地位,並與氏族起源的觀念密切相關。
泰雅族
The Atayal, with a population exceeding 100,000, are renowned for their intricate weaving and ancient facial tattooing practices.
They possess the wides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mong Taiwan’s Indigenous groups, primarily resid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entral and northern Taiwa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exist among Atayal communities depending on their location.
Historically, facial tattooing wa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practice: for women, it symbolized mastery of weaving; for men, it signified prowess in battle. Atayal textiles often feature rhombus patterns, representing the eyes—or spiritual protection—of the ancestors. Social life is governed by gaga (also known as gaya), a set of ancestral teachings. The Atayal also maintain a strong belief in supernatural spirits known as rutux.
魯凱族
百合花在魯凱族中具有深厚的象徵意義,代表女性的貞潔與男性的勇氣。魯凱族人口超過15,000人。
他們居住在台灣中央山脈的南段。根據族人傳說,祖先最初登陸於東海岸,後翻越中央山脈,遷至屏東縣的舊好茶部落與霧台鄉。
魯凱族傳統社會為父系繼承並有明確階級之分,包括貴族和平民。家庭財產由長子繼承。於特殊儀式中佩戴白色百合,象徵女性賢淑或男性為優秀獵人。
達悟族
雅美族(達悟族)人口超過3,500人,是台灣唯一以海洋文化為主體的原住民族。
「雅美」一詞由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命名,但近年來,族人多改以「達悟」自稱。
達悟族居住於台東縣外海的蘭嶼島上,分布於六個部落,是台灣唯一以海洋捕魚為主的族群。
他們建造傳統木舟與半地下式住屋。飛魚文化是其生活核心。與其他原住民族不同,達悟族不從事狩獵。他們與太平洋的密切關係反映在其信仰、建築、造船技術及日常器物之中。
阿美族
阿美族人口約為200,000人,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
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東側、花東縱谷及台灣東部沿海平原。大多數阿美族部落位於平原地帶,靠近海岸或沿著河川分布。
阿美族傳統上為母系社會,勞動與權力依性別區分。男性亦依年齡階序分工。每年七月至八月舉行的豐年祭,是阿美族最知名且最具文化意義的傳統祭典。
賽夏族
賽夏族人口超過7,000人,以其獨特的傳統儀式——Pas-ta’ai(矮靈祭)最為著名。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由於與泰雅族及客家族群接壤,其文化深受雙方影響。
賽夏族的姓氏多取自自然界的事物,如植物、動物或自然現象。傳統上,賽夏族有刺臉習俗:女性刺額頭,男性則刺額頭、下巴,有時也刺胸部。
Pas-ta’ai 是最具代表性的賽夏族祭典,每兩年於十一月或十二月舉行一次,歷時三夜。此儀式源於傳說,為紀念曾與賽夏族共居並傳授智慧的一群矮小族群。
布農族
布農族人口超過70,000人,以其獨特的複音合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他們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分布於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海拔約1,000至2,000公尺之間。歷史上,布農族曾經歷多次重大遷徙,部落分散於偏遠的山區地帶。
布農族使用象徵符號製作曆法,以記錄重要的農耕與狩獵活動。他們的重要祭儀包括射耳祭與播種祭。播種祭中所演唱的 Pasibutbut(為豐收祈福的祈禱歌),是一種複音合唱形式,受到許多音樂理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鄒族
庫巴(kuba)是鄒族的政治與儀式中心,鄒族人口超過6,500人。
他們主要聚居於嘉義縣的阿里山鄉,也有部分社群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以及高雄縣的桃源與三民鄉。
鄒族以擅長狩獵聞名,傳統上以獸皮為衣。其社會為父系體制。較大的部落設有「庫巴」,即男子集會所,是進行政治決策、傳授狩獵與戰爭技藝,以及口述歷史的場所。重要的儀式,如戰祭(Mayasvi),亦在庫巴舉行。
TAIWAN TRIBES
點擊地圖區域,探索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族。
平埔族
「平埔」一詞指的是居住在臺灣西部與北部沿海及平原地區的各族群。這些族群超過十五個,其中較為知名的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邵族與西拉雅族。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平埔族是最早與漢人接觸的原住民族,因此深受漢文化影響。
如今,平埔族人口已大多融入臺灣社會,多數人甚至不再自認為屬於此一族群。
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超過13,000人,以其嚴謹的男子訓練制度著稱。
他們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的平原地區,主要聚居在台東市與卑南鄉。
17世紀時,南王部落因擁有嚴格的青年訓練制度而聞名,培養出最強壯的戰士。訓練多在青年會所及其周邊進行。
卑南族文化特色包括青年會所制度、刺繡、花環與巫術。最重要的慶典為年度祭典,包括猴祭與大獵祭,這些儀式同時也是男性成年禮的重要考驗
排灣族
排灣族人口超過100,000人,以其豐富的藝術傳統聞名。
他們主要分布於台灣南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區,社會結構嚴謹,包含頭目、氏族、貴族與平民。家庭財產依據長子/長女繼承制度傳承,無論性別,皆由最年長的孩子繼承。
服飾、住宅與雕刻上皆裝飾有精緻的圖騰紋樣。排灣族的「三大文化寶藏」為陶器、琉璃珠與青銅刀。祖靈崇拜在排灣族的信仰中占據核心地位,並與氏族起源的觀念密切相關。
泰雅族
泰雅族人口超過100,000人,以其精緻的織布技藝與傳統的刺臉文化聞名。
他們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廣的族群,主要居住於中部與北部的山區。根據居住地區的不同,泰雅族的語言與習俗亦有所差異。
過去,刺臉是泰雅族的重要文化習俗:女性的刺臉象徵其擅長織布,男性的刺臉則代表其戰鬥能力。織布圖案中常見菱形紋樣,象徵祖靈的雙眼或其保護之力。社會生活遵循祖先的教誨——稱為 gaga(或 gaya)。泰雅族也深信名為 rutux 的超自然靈體。
魯凱族
百合花在魯凱族中具有深厚的象徵意義,代表女性的貞潔與男性的勇氣。魯凱族人口超過15,000人。
他們居住在台灣中央山脈的南段。根據族人傳說,祖先最初登陸於東海岸,後翻越中央山脈,遷至屏東縣的舊好茶部落與霧台鄉。
魯凱族傳統社會為父系繼承並有明確階級之分,包括貴族和平民。家庭財產由長子繼承。於特殊儀式中佩戴白色百合,象徵女性賢淑或男性為優秀獵人。
達悟族
雅美族(達悟族)人口超過3,500人,是台灣唯一以海洋文化為主體的原住民族。
「雅美」一詞由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命名,但近年來,族人多改以「達悟」自稱。
達悟族居住於台東縣外海的蘭嶼島上,分布於六個部落,是台灣唯一以海洋捕魚為主的族群。
他們建造傳統木舟與半地下式住屋。飛魚文化是其生活核心。與其他原住民族不同,達悟族不從事狩獵。他們與太平洋的密切關係反映在其信仰、建築、造船技術及日常器物之中。
阿美族
阿美族人口約為200,000人,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
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東側、花東縱谷及台灣東部沿海平原。大多數阿美族部落位於平原地帶,靠近海岸或沿著河川分布。
阿美族傳統上為母系社會,勞動與權力依性別區分。男性亦依年齡階序分工。每年七月至八月舉行的豐年祭,是阿美族最知名且最具文化意義的傳統祭典。
賽夏族
賽夏族人口超過7,000人,以其獨特的傳統儀式——Pas-ta’ai(矮靈祭)最為著名。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由於與泰雅族及客家族群接壤,其文化深受雙方影響。
賽夏族的姓氏多取自自然界的事物,如植物、動物或自然現象。傳統上,賽夏族有刺臉習俗:女性刺額頭,男性則刺額頭、下巴,有時也刺胸部。
Pas-ta’ai 是最具代表性的賽夏族祭典,每兩年於十一月或十二月舉行一次,歷時三夜。此儀式源於傳說,為紀念曾與賽夏族共居並傳授智慧的一群矮小族群。
布農族
布農族人口超過70,000人,以其獨特的複音合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他們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分布於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海拔約1,000至2,000公尺之間。歷史上,布農族曾經歷多次重大遷徙,部落分散於偏遠的山區地帶。
布農族使用象徵符號製作曆法,以記錄重要的農耕與狩獵活動。他們的重要祭儀包括射耳祭與播種祭。播種祭中所演唱的 Pasibutbut(為豐收祈福的祈禱歌),是一種複音合唱形式,受到許多音樂理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鄒族
庫巴(kuba)是鄒族的政治與儀式中心,鄒族人口超過6,500人。
他們主要聚居於嘉義縣的阿里山鄉,也有部分社群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以及高雄縣的桃源與三民鄉。
鄒族以擅長狩獵聞名,傳統上以獸皮為衣。其社會為父系體制。較大的部落設有「庫巴」,即男子集會所,是進行政治決策、傳授狩獵與戰爭技藝,以及口述歷史的場所。重要的儀式,如戰祭(Mayasvi),亦在庫巴舉行。